发布日期:2022-11-23 浏览次数:次
西方(英美法德意)主要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不同点
实体制度要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或和职责的法律制度的总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
一、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一)民法的概念和原则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1986年公布《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制度。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意义和约束功能的基本行为规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二)民事主体制度
1.民事主体: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确认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3.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资格。
《民法通则》规定: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公民。1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以自己劳动收入为生活来源的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10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4.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成立的法律要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分为四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其他不具备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合伙、个人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等。
(三)民事行为制度
民事行为: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领域内基于其意志所实施的能够产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的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代理: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本人(被代理人)名义向第三人(相对人)进行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而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