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2-12 浏览次数:次
袁隆平为什么种水稻
最近还是比较普遍的,湘北、湘中、湘南都有实验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育出的新组合经实地测产后,由专家组晒出了产量“成绩单”。据测产结果:第三代杂交水稻在衡南县基地的实测实收,平均亩产达1046.3公斤。
袁隆平夫人:他们家里长年吃东北五常大米
kaidiok
2009.08.24 10:16 转贴发表在 猫眼看人
在木兰县三胜农民合作社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飘着稻谷的香气。在合作社里种了80多亩稻子的种粮大户邵财,指着一码码金黄的“龙稻3号”水稻告诉记者,他今年将为上海市民提供6万多斤大米。按合同规定,他的大米要比市场价格每斤多卖3分钱。今年水稻开秤的价格每斤就达到了8角8分钱,已经超过了去年价8角5分钱,再加上上浮的每斤3分钱,他家的收入可以达到7万多元。而像邵财这样的农户,在木兰就有6000多户,为上海生产数百吨大米。当春天布谷鸟发出第一声呼唤时,种田的人种子还没下地,秋天的大米就已经被上海人买走了,且价格随行就市还高出3分钱。都说风起云涌的市场不相信眼泪,而这种有订单的市场却波澜不惊。
从显贵一时的席上之珍,到寻常百姓的口中之粟;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到重新组合成的农业合作社,30年来,哈尔滨人为了吃上自己亲手种植的大米,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哈尔滨的大米是如何走向全国的?
当人们拿着各种颜色的购粮证排大队期盼领到几斤大米的时候,有谁能想到经过一场土地革命,喷香的大米就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哈尔滨的水稻种植史起于何时?
170多年前,三个朝鲜族人在黑龙江五常的茫茫荒野上开垦水田种稻,这或许是哈尔滨最早的大米。到了上世纪50年代,五常的水稻面积已经达到近10万亩,并逐渐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第一县。
五常的作为,在于星星之火使哈尔滨的水稻发展形成了燎原之势。
在全国产粮大县双城,曾经无人会种水稻,因而留下了“大米干看心想鱼”的俚语。双城最早种水稻的是万隆乡的几个农民,他们把旱田改了水田,漫撒了一麻袋的水稻种,结果只打了一簸箕稻子。几个人用鞋底子搓了几碗大米煮着吃了。上世纪70年代初,为让老百姓吃上大米,双城出动了千军万马,硬是在五常和双城之间凿了一条人工河,将水源丰盈的五常拉林河引入双城境内,人们称为“引拉工程”。这条人工河,引发了双城人吃上大米的欲望。也是在万隆乡,退休教师张学民在PH值达8以上、连草都不愿长的“碱巴拉”里,用文化加技术,成功种植出20亩水稻,在双城大地上添加了一片希望的新绿。